最新目录

研究培养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深化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与思政的融入 (1)挖掘创新创业课程资源,提高人才培养创新意识 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这门课程来

深化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与思政的融入

(1)挖掘创新创业课程资源,提高人才培养创新意识

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这门课程来看,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我国建党过程中反复论证的真知实见作为基础理论,再选取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的内容进行编写的,该教材已在我国高等院校使用多年,并在不断修改和增加内容,为的就是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做到与时俱进。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本课程来看,其根本是政治课,该门课程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同时还结合高等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而编写的教材。由这两门课程可以看出来创新课程的重要性,这两门课都是创新课程,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2)运用教学内容传解知识,提高人才创新创业意识

思政老师在授课时应该着重讲解马克思基本原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然后将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思政课程,同时还能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让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勇气。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能够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以及创新精神,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层面,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拥有勤奋、努力、奉献的精神。在课堂上传授这类知识时最好能够给学生举例说明,可以是我国的科学家、有突出贡献的人,也可以是爱国企业家或者在平凡岗位中的先进工作者,这样能够让学生有更深的感触,而不是空洞的理论。老师还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加上与法律法规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们知法懂法,敬畏法律,以免今后在创业的过程中走上歧途。综上可看出思政课和创新创业内容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要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更深的融合。

(3)创新思政理论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创业与心理素质

思政课大多都是理论内容,有一些枯燥,学生们不是十分感兴趣,所以想要上好思政课就要对思政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思政课可以多加入学生参与的环节,不是只一味地听老师讲解,比如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个时政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还可以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口才,而善于思考、敢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堂课都由其中一个小组讲一个知识点,这样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也能锻炼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3.2

深化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与思政的融入

(1)树立思政教师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新理念

高职院校的思政老师要改变之前陈旧的教学理念,要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找寻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理念和模式,实现思政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相结合的目标。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教学领导应该重视思政理论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要求并鼓励相关授课老师加快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并研究更多的结合方法和模式,只有学校的领导层重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才能更好的发展。思政课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课程改革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重视,也要给予一定的资源。

(2)鼓励思政教师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速度发展很快,各行各业的知识量、信息量都很大,所以作为高职院校老师更应该注重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学习更加先进、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定期组织老师参加培训和进修,也可以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对本校老师进行培训,提升本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其对创新教育有进一步的认识。各高职院校应该组织思政任课教师走进社会、企业、工厂,与企业的负责人、创始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成功途径,了解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走向创业成功的。

(3)建立思政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质量考核挂钩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学部门应该设立规章制度,明确每个期中、期末针对思政课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提交相关材料,作为一个学期教学情况的考核。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工作计入考核,督促授课老师要注重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政理论课的效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够朝着人的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网址: http://www.shzyyjzz.cn/zonghexinwen/2021/0610/697.html



上一篇:河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一篇:白族学术与民族文学研究的领航人——著名学者

社会主义研究投稿 | 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 社会主义研究版面费 | 社会主义研究论文发表 | 社会主义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