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太“主义”的女性主义入门书|一周新书(2)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即便我们把那个经典问题的提问从“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改为“欧洲何以在近代成功”或“中国何以在近代没有成功”,也未必就完全走出了“欧洲中心

即便我们把那个经典问题的提问从“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改为“欧洲何以在近代成功”或“中国何以在近代没有成功”,也未必就完全走出了“欧洲中心论”。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恐怕还是在问中国社会在当时怎么就没有像英国一样成功形成现代经济需要的条件,譬如经济组织(如企业、行业组织等)、经济法令(如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文化观念(如承认私利、盈利)。邱澎生则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不是没有出现,也不是出现得少,而只是没有以我们认为的那种形式和规模出现。他通过分析苏州商人结社、苏州与松江棉布加工业、云南铜矿业与重庆航运业等经济组织,并辅以分析这其中的债务诉讼,反驳了中国经济在当时没有发展的看法。可以看出他其实是在将市场发展视为一个过程,而这与将市场发展看作一种结果的做法——即认为天时地利人和,诸种条件具备,现代市场形态呼之欲出——大为不同。从这个角度看,他提的“市场演化”(也体现在副标题)也可以说是一种市场过程论。他在书中的分析和写作让人看到,中国的传统市场发展在明清时并不是只有一种刻板的模样,就连在最苛刻、最保守的道德层面,对人们追求利益、商人积累财富也有所改变,甚至对法律制度也产生了影响。

教育

《重新构想大学》

作者:[美] 戴维·斯特利

译者:徐宗玲/林丹明/高见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21年8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申婵

高等教育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更有含金量的文凭、更有竞争力的技能和更纯粹的学术场所。然而,21世纪的数字化冲击了大学的地位,互联网教育令知识和技能不再局限于大学的课堂。另一方面,从考上大学全村光荣到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轰动新闻,引起了全社会对大学文凭“通货膨胀”的反思。近些年来已有很多论著试图回答,大学是否要以目前的形式继续存在?

《重新构想大学》则更进了一步,它用充分的想象力探讨了大学未来可以有哪些形式来颠覆现有的大学形态。作者戴维·斯特利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文研究院院长,他邀请了一群设计师、历史学家和教育研究学者共同扩充这种想象。最终他们依据组织、学制、技术和属性的不同分类,提出了十种大学形态,分别是平台大学、微学院、人文智库、游学大学、博雅大学、接口大学、人体大学、高级游戏研究院、博识大学和未来大学。

这十种大学形态看起来是全面考虑到了目前已经存在的大学创新和科技的发展,也试图为其他著述中提出的大学危机而思考对策,比如平台大学扩充了慕课的教育形式,接口大学则是将人机结合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博雅大学试图恢复中世纪大学的七种博雅技能。尽管每一种都在革除如今大学的弊端,但实际上都难以实现。

如同作者所说,建设“离经叛道式”大学的需求似乎很小。高等教育更热衷于对标其他大学,效仿同行机构,结果大家都看起来很像。因此创新虽迫在眉睫,却看起来不切实际。但正是这种美好构想,再次提醒我们看清大学的作用,它不应该是仅仅为学生提供可选的“技能”目录,而要把学生当成追求真理,从而追求自我的人类。

新知

《看见生命》

作者:[美]布鲁斯·格雷森

译者:杨清波/姜丽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9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安也

1970年代,一位23岁的美国空军坠机救援消防员比尔,在参与一次救援的过程中,因为二次爆炸的冲击而晕了过去,接下来,他经历了一次相当复杂的濒死体验。但在比尔康复之后,他试图与医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却被安排接受精神治疗。

人死后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濒死体验者都相信,人死后会继续以某种形式存在。在一些人看来,濒死体验可能是某种精神类疾病,体验者的幻觉,抑或是某种近乎于神秘学、宗教学的事件。当濒死体验可能用不止一种方式进行解读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这到底是大脑内部生理变化的结果,还是非生理性思维的体验?事实上,有不少人都曾经听到过和书中案例类似的濒死体验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来自身边的亲人所述,也可以出自朋友的分享。但对于这些濒死体验,医学界往往选择忽视。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网址: http://www.shzyyjzz.cn/zonghexinwen/2021/1103/893.html



上一篇:如何破解世纪难题?必须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
下一篇:原创技术立身,商汤科技的“长期主义”

社会主义研究投稿 | 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 社会主义研究版面费 | 社会主义研究论文发表 | 社会主义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