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用时代话语体系解构传统文化,武汉大学教授沈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沈壮海,1971年生,现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曾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沈壮海,1971年生,现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曾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首席专家。

长江日报讯 ?近日,武汉大学教授沈壮海主持撰写的新书《人民最大》问世。这部著作从“人民至上”“人民最大”这一核心要点切入,重点阐述“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造福人民是最大政绩”“服务人民是最大的幸福”五方面内容。

这本书延续了他治学的一贯风格。在一次讲座中,他道出了心中期许的学者的“人格密码”——厚功底、有担当、大视野、阔胸怀、勇创新、常开拓、会领军、能持守、淡名利、严规范。这是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后学的殷切瞩望。

“勤”是求学治学的门径

1990年,沈壮海进入武汉大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谈及求学经历,他表示自己幸入武大,得老一辈学者提携,成为大树下的一个“乘凉者”。当时思政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多,只有20人,名副其实的“小班”。但“小班”能享有“高规格”的“小灶”——多位知名大家共济一堂,精心栽培学生。沈壮海领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现实意义。

“勤”是沈壮海求学治学的门径。为写作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他认真选读古今中外大量相关文献和典籍,并逐篇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篇章,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反复研读消化。论文发表后受到学界瞩目。

2000年,沈壮海博士毕业,成为中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2003年,年仅32岁的沈壮海获评教授;次年,被遴选为本专业学科点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沈壮海教学科研举重若轻的背后,“有天资,更有无数辛勤与苦功”。精进教学,撰写著作,探索课题,磨练行政,为国谋良策,多年忙碌,沈壮海不敢有丝毫松懈。为上一堂好课,他会提前两个月准备;为批复好一份作业,他字句推敲。清晨五六点回复电子邮件,发送密密麻麻批注的修改稿,对他来说是从教常态。“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这句他常挂嘴边的座右铭,既拿来自勉,也勉励学生。

“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首提者

思政学科是个年轻的“后来者”,沈壮海心中装着学科建设的责任意识。他说,这一“责任”,是老一辈学者所期望的,也是新时代青年学者所需要承扬的。

他致力于探索思政学科的“新自觉与新未来”。“新自觉”,就是学人们更加自觉地植根当下实践、直面数据时代、坚持学科自信,以新的自觉推动学科的新发展。而“新未来”是深研学科研究面临的范式转换问题,是学人们“更加鲜明地坚持中国立场、拓展世界眼光、强化问题意识、张扬学术思维、注重科际整合”的研究新范式。

时代和实践的飞速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要有充沛的“开新”的勇气和活力。那么,理论开新,路径何在?

他提出——“破茧而出,贴地飞翔”。所谓“破茧而出”,就是学科要突破渐趋固化的学术旨趣、理论视野、话语体系、研究方法;而“贴地飞翔”,就是植根生动发展的实践,在对实践的高度敏感、深度关注和深切感知中实现理论的飞跃。

他讲:“不能只固守在自己这个学科领域内,而要从宏观视野、全局发展来研究思政学科的责任及其担当,参与到知识界广泛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的交流碰撞中去,关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守正创新。这样,学科就能与实践同步发展,就会有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视野从微观转换为宏观,面向社会现实、面向问题整体、面向学科跨界。由此,沈壮海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构划——在深化“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拓建“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齐心努力。”沈壮海表示。他率领十余所高校学者组成的团队,假五年之功,以新的思路撰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论》,近日已交付出版。

让优秀传统穿上“得体的时装”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网址: http://www.shzyyjzz.cn/zonghexinwen/2021/0418/640.html



上一篇:(时政)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印
下一篇:社会主义中国第一只股票,挂在了纽交所的大厅

社会主义研究投稿 | 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 社会主义研究版面费 | 社会主义研究论文发表 | 社会主义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