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坚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中国社会科学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6年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五一七”讲话理论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6年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五一七”讲话理论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作题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主旨报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联部、教育部、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华社、《前线》杂志等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和“五一七”讲话,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中新社、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 一、坚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立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只有不忘初心,时刻牢记建党时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传承不懈奋斗的精神,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继续带领人民把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王伟光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于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牢牢坚守。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共产党员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入党誓词,忘记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共产党员缺乏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称之为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所以,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初心,就是最初的意愿,就是本色、起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就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就是不能忘记入党时的誓言,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回到党的宗旨和纲领上,回到党员的义务和权利上,回到党的纪律上,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定心中的信仰,挺起信念的脊梁,永远坚守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王伟光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牢牢把握。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必然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它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地“改变世界”,它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人们发现,人类社会至今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 王伟光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于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牢牢遵守。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守党章、坚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用严明的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党章。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严明党的政治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重要的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看齐是政治原则,是党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看齐事关政治方向、事关党性要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就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看齐,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切实把向党中央看齐体现在思想工作的各个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张冠梓认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体会最深的是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最根本的一条是,不要忘记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势力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社会变革,带领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胜利,引领中国人民开拓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越是这样纷繁复杂的历史时刻,越应当不忘初心,一以贯之地保持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党的十八大标志我们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指出,在起草十八大报告时,习近平同志坚持把“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写入十八大报告。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确定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这是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抓住和应对国内外前所未有机遇与世所罕见挑战的需要;更是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八大标志我们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世所罕见。国际上最大的机遇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且在深化。更大的危机可能还在后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必然带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深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时机。 国内最大的机遇就是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政治上层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事件。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则对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反作用,同时对文化的上层建筑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的上层建筑中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决定着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为纲领奋斗的实然的各种状况,并进而决定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教育、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状况。 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提出,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各项工作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我们军队看,十八大以来精、气、神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加强改进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了正确政治方向;当兵打仗的观念已经树立起来,并且加强了平时训练和联合演习,部队战斗力明显提高,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和影响,反腐倡廉,转变作风,部队风气大有好转;调整改革,重塑指挥体制,现代化建设跃升新的水平,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托付的、放心可用的人民军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坚强的保卫者和积极的参与者。 我们有一个众望所归、深得民心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眼光远大、勇于担当。特别是提出了不改初心、继续前进的八个方面要求,全面准确,实在管用。我们尤其要牢牢把握三条,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条始终不能动摇,是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真假社会主义的标志。不光是意识形态,全面建设和各项工作都是一个指导思想。二是党的领导。枪杆子要听党指挥,笔杆子也要听党指挥;革命靠党的领导,建设要靠党的领导,改革更要靠党的领导。讲中国特色,坚持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中国特色。不能讲到矛盾、问题才想到党的领导。讲到成绩、贡献、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应该归功于党的领导。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领导。三是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工作、言论、行动、政策法规就是一个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总之,我学习两个讲话,深刻体会到我们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这么清晰,这么深刻,这么有信心。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教授:在今天的移动网络时代,国内社会和政治舆论在资本集团的操纵下,呈西强我弱,党内许多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滑坡,宣传思想文化界在迷失方向,失去灵魂。越是遇到重大政治问题、历史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和重大敏感事件等,党和政府在国内的传播,特别是网络传播上,显得很弱。面对思想政治上的严峻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先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建党95周年大会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明辨了是非,坚定了信念。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是建设正确引导舆论体制和机制的指南,是完善正确引导舆论体制机制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正确引导舆论的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建设的目标之一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叙事权、议程设置权和党的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增强党设置政治议程、公共议程和新闻议题的能力,从而主导社会舆论力,让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反复强调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主导社会舆论发展方向。 三、创新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李慎明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或者说冷战结束后到今天,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在实践上都给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十分丰厚的经验教训。我们是大党大国。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恰如世界上三个世界的缩影。只要我们全党上下,认真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新的无比波澜壮阔的丰厚实践,中国共产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完全有条件创新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也一定完全能够实现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宏伟遗愿。我们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满信心。 李慎明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和“五一七”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七一”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新发展。而党的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的根本政治保障。“五一七”讲话是坚持和创新党的理论的最基础性工作。而党的理论则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哲学社会科学是逶迤不断的群山,而党的理论则是巍峨峻拔的高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和“五一七”讲话有着内在的、必然的本质和规律的联系。这一本质的规律和联系就是坚持和创新党的理论,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侯惠勤认为,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澄清马克思主义的定位问题。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其实,这不准确。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现代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对于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外来的”,同时又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的。说其是外来的,就是因为工人运动不能自发产生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它必须从“外面”灌输进来。因此,无论哪个国家的工人阶级,都有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践相结合、从自在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的过程。说其是内生的,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其对自身历史使命和根本利益的自觉认识,是工人阶级解放的内在需要。对于当代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不是外来文化,而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导,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练就的“真经”,是当代中国的立国之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张文木提出: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转向制度的关键环节,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的关键是坚持列宁主义。当代所有重大国际现象,若不回到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不能被很透彻地理解和很好地解释,甚至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也就没有立论的根基。我们现在谈“四个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对“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之上;而没有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学说这个关键环节,“两个必然”就不能有科学的时代定位。 列宁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直接来源。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通过屏蔽列宁主义、特别是屏蔽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以达到事实上抽掉毛泽东思想灵魂的目的;而如果用被抽掉列宁主义灵魂的“毛泽东思想”,继而用抽掉“四项基本原则”的“邓小平理论”去麻痹中国人民,与用抽掉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一样,其结果对中国乃至中华民族而言,则是大灾难的开始。“民主社会主义”的特征在于它抽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及由此必然导致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变为一种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普世”学说。其结果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每次重大关头,“民主社会主义”都以“非暴力”为标榜,死死抱住无产阶级的双手、造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危险敌人,是我党意识形态领域必须长期坚决斗争的对象。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原主任黄宏教授提出,我们的整个社会科学队伍必须坚定信念,增强阵地意识、进攻意识,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与各种错误思潮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我们党的奋斗历史,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的一些谬论逐个加以澄清,让历史虚无主义没有藏身之地。前年我到密云水库来,曾向附近某饭店的员工询问:“你们有谁知道密云水库为何时所建?”从总经理到员工竟无一人答得上来,只有一个小姑娘怯生生地说“是乾隆爷建的”。在回程的路上我心里感到很悲凉,我们天天喝着密云水库的水,竟然不知道它是由何人在何时所建。我当时就在手机社交圈更新了一条消息,表示我将写一篇《千古治水第一人——毛泽东与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后来,这篇论文在一个国际研讨会上被宣读,全场为之起立鼓掌。现在,我与一位年轻人合作,把它扩展成了一本20万多字的专著。 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冯颜利研究员提出:要正确对待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既要看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做到洋为中用;又要看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局限,避免研究什么就信什么的食洋不化的洋教条,把种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都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本质,使其庸俗化。以致模糊、淡化和消解共产党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和坚持,进而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 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王伟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是在新的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指导纲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长远的、根本的政治任务,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掌握要领、真学会用,真正学出成效,绝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托。 王伟光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集中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面对新形势“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怎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阐述了一个核心要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王伟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为此,最核心的是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以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指出,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说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比如,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口号,确实是近代中国所需要的,但还不能成为救国的旗帜,因为“五四”前期的民主主要是要求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还主要是自然科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后,把资产阶级民主改造成为庶民的民主、同争取社会主义相联系的人民民主,而这时的科学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有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从而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战斗口号。 现在有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说成是对学科建设的束缚,这是完全错误的。他们把胡适吹捧成“当代中国的思想旗帜”,实际上其在学术上虽然有贡献,但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留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都是只完成了上半部,今天来看参考价值都不很大。鲁迅所以能够成为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正如瞿秋白所说,他是“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郭沫若能够在众多学术领域取得成就,也同他掌握了唯物史观分不开,他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文版的第一个译者。茅盾的《子夜》通过吴荪甫这个文学形象,深刻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这也同他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不开的。这样的事例很多,说明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有可能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侯惠勤提出,我们必须澄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定位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学者为了争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地位,在“中体西用”前加了“马魂”一类。试想,如果中国传统文化(现在也被习惯地称为“国学”)是“体”,马克思主义只是“魂”,那么魂要归体、魂必附体,到底谁决定谁?如何谈得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作用?时下那种盲目抬高“国学”,把国家文化软实力完全依托在“国学”的倾向,那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意识形态”而排斥在学术体系之外的倾向,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既然如我们前面指出的,主体性是当代中国,那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就是其核心和根基。我们应当超越过去的“体用”之争,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内核、核心话语和基本学术范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今天马克思主义在学术上实际存在的被边缘化的危险。 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田心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根本标志”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指明了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同世界其他社会制度的国家及历史上其他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当代中国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以来的中国,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自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拿起这个武器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经历空前的人民大革命,实现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在这一历史性变革中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并为其服务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由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决定的。 中国人民大学周新城教授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阶级性。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除了少数学科如语言学、逻辑学等外)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而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利益。研究对象客观地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人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总是从一定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一定阶级服务的。不管研究者本身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总是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的。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承认这一点,经济学家凯恩斯就公开说过:“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明确澄清几种错误认识。比如,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只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广大的非党员、党组织之外的群众、青年,不是党员,不应要求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党章规定了的,但其他组织包括政府、司法部门,以及群团组织都不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必须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适用范围不仅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在思想理论工作、整个宣传文化工作中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仅在党的建设、党的各项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而且在整个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政权机关活动中、所有非党组织活动中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点在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里面已经明确规定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正确对待形形色色的各类思想观点和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原因、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思想观点存在、思想文化多元是一个必然现象。但是不能因此主张各类思想观点平等存在、包容发展,从而否定或影响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恰恰相反,我们更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来引导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类错误思想和思潮。这才是我们对待多元文化思潮采取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侯惠勤提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大变革时代的要求,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自觉地承担起这一责任。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主体性问题是核心问题。这个主体是当代中国,是继承了五千年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中国,这是彰显了五百年社会主义进步运动精神的中国,这也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初步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迈向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因此,不能把民族性、主体性片面地定位在“传统中国”或“文化中国”。要说传统,不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社会主义和革命文化也是传统,而且是最为切近的传统。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就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依托,以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为追求。 2.核心话语问题。核心话语是由历史观决定的。唯物史观和西方自由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就是人民主体论和个人本体论的对立。我们努力建构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确立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批判抵制以抽象个人为出发点的学术导向。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民不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是以先进阶级为核心、劳动群众为基础、一切顺延历史发展的个人为外延的有机整体。人民主体还是个人本位就必然有不同的研究导向:一是是否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以客观真理和客观规律为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必然要研究事物的本质,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而个人本位的研究导向,由于把个人理性视为人类理智的极限,否认认识客观规律的可能性,则必然停留在现象,止步于日常生活,热衷于“细小叙事”,在方法论上就是迷信经验论和实证主义。二是是否以人民的需要和实践为根据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必然关心人民的需要,深入人民的实践,把社会效益和学术追求统一起来;而以个人本位的研究导向,必然把人民的需要和社会效益视为空洞的“宏大叙事”,视为非学术的意识形态而鄙视以致拒斥,游离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外,必然只把个人的需要看作是真实的需求,把自利性视为最根本的人性,因而个人利益的博弈是其全部学术的根基。三是是否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为人服务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批判错误思潮、引领社会风尚、提升精神境界、促进入的自觉自由,就是其内在要求;而以个人本位的研究导向,则崇拜自发性,鼓吹自发自由,对西方亦步亦趋的洋教条和否定党的领导和先进思想指导的民粹主义,就是这种研究的两个怪胎。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原主任严书翰教授提出,“五一七”重要讲话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要加强对三大课题的总结和研究。一是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是西方国家任何“药方”都解决不了的。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并在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这些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形成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理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这些理论。三是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和提炼。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原主任张国祚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的论述,凝结历史沉思,蕴含深刻哲理,赋予时代新意。比如,知识分子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联系上下文,这段古训所蕴含的时代新意:要立真心诚心、马克思主义之核心;要与人民共命运,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继往圣绝学,既包括中国古代圣人的思想精华,更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智慧,还要包括西方真正优秀的文化;要为实现世界永久和平、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努力钻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提出,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建议成立全国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的十八大后,有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与坚强领导,成立全国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条件业已成熟。成立全国社科联是多年来社科界的愿望,它的成立可谓一举多得,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各地均设有社科联。从各地经验看,社科联既是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平台,也是联系知识分子的纽带。社科联能够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有利于指导学科发展、统一学术评价制度、确立中国特色的学术标准,优化学术环境。全国性的社会科学联合会作为中国的“国家队”,成为在国际上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窗口,有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网址: http://www.shzyyjzz.cn/qikandaodu/2020/1029/442.html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研究投稿 | 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 社会主义研究版面费 | 社会主义研究论文发表 | 社会主义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