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吴升宇 杜智远 李昊霖 龙汛恒 郑婧 陈千里 广东财经大学 ■吴文龙 广东海洋大学 ■黄瑜 广州市卓越里程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总任务。对当代大学

■吴升宇 杜智远 李昊霖 龙汛恒 郑婧 陈千里 广东财经大学

■吴文龙 广东海洋大学 ■黄瑜 广州市卓越里程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总任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多样性。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实践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教育,以期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继承者和建设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

巩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从个人需要和社会共识角度,提出认同机制,强调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价值认同建设。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教育的重要性论证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社会理想与政治信念凝聚人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为指导的概念系统。它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根基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具有深重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凝聚的共同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根基和价值根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焦点和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领导权和话语权;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夯实。[1]

强化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加强政治认同。核心价值观是政治认同的理念、逻辑和现实基础;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中的精神支持和高层次表现。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二、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教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实践促成人的认识系统,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视域上谈价值认同教育实践,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下,科学吸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下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机制

1.需要--奋进组合内驱机制

该机制的构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认同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必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提供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与价值引领,需要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与个人奋进动能无缝接轨,引导合理需要实现。该机制能在实践中助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凝聚共识,达成价值共识。[2]

2.自律--他律联动协同机制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道德研究中发现,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过渡到自律的过程。“自律--他律联动协同机制”能把发挥学生自觉律己、自觉学思、自觉践行的自我教育管理的功能和外在教育管理的价值引领、制度管束、教化感化作用相结合。主体在自律结合他律联动协同中逐渐铸成对客体的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面临着现实因素的影响和挑战,如网络多元化发展下网络虚拟和匿名功能使得有的学生网络道德难受约束、出现网络与现实两张皮等。

(二)价值认同教育的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调研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对标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一是开展红色教育;二是深化理论研习;三是加强实践锻炼。推动实践育人协同社区育人,以“社区营造→社区认同→价值认同”为实践逻辑,打造“党团教学助”齐驻社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为思想引领,搭建社区实践和科研平台,以争做“奋进自律广财人”活动为抓手,推动社区凝聚共识,扩大意识形态认同。[3]

三、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深刻内涵,本文从新时代大学生的具体实践出发,提出认同机制,符合个人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友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李晋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J].时代教育,2018(07):110.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网址: http://www.shzyyjzz.cn/zonghexinwen/2022/0125/1050.html



上一篇: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打造一流高端统战智库
下一篇:让科研工作者脚踏实地搞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投稿 | 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 社会主义研究版面费 | 社会主义研究论文发表 | 社会主义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