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软佛器藏传佛教中的茶叶与文化(3)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分茶人是司茶职位之一种。司茶职位一般包括茶官、烧茶人、分(倒)茶人和其他茶侍四类。在1958年的色拉寺中,管理施茶和熬茶的僧官、卸任茶官都位

分茶人是司茶职位之一种。司茶职位一般包括茶官、烧茶人、分(倒)茶人和其他茶侍四类。在1958年的色拉寺中,管理施茶和熬茶的僧官、卸任茶官都位于该寺僧侣等级的第四类[7](115-116),处于中上层。烧茶人、分茶人处于办事僧侣之列,地位很低。在多数规模较小的普通寺院中,多由1-2人负责所有茶事,不再做具体区分。但无论如何设置,司茶职位是必须有的。各类司茶职位都有明确的管理和茶事行为规范,甚至如何处理茶渣也有明确要求。

集体秩序在这种仪轨与职位设置中得到展现,僧侣们接受了这种规范并内化为佛事日常生活,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茶也就这样融入了寺院的等级序列与日常生活,成为僧侣们离不开而又具有约束性的“软佛器”。

1954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在这种集体秩序中,人们受到制约与牵引。茶叶的实用性已使人们对茶叶产生了显著的需求,“软佛器”功能的展现则把这种需求进一步在意识上进行了升华。但这又使人们陷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之中,对茶叶与茶文化极力亲近的取向使他们面对自然时既亲和又勇敢,既敬畏又有些麻木。前者是对发生于自身的茶与自然形成的协调,以及为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巨大的勇气穿行于陡峭的深山峡谷中的行动;后者是对宗教信仰中展现的秩序以及具备了佛器性质的茶的敬畏与渴求,亦是对寺院以茶叶贸易以及收茶(滚芒嘉)等形式对茶叶垄断的精神萎靡状态。整体看,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后果,而不是某个寺院或某个人可以左右的,因为茶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饮用品,而是被限定在那种特定的封建农奴制的阶级结构之中的权力,它也被深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在大自然之中,万物本都是平等的,只是有了社会之后,不平等才生成并蔓延,自然成为与人类相对的“它者”。在藏传佛教中,教义的取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或者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山峦、湖泊、森林都与人类一样是生命体,各类动物亦是如此,所以“众生平等”,人没有权利决定自然中其他生命的生死,“不杀生”是最重要的戒律。但是封建农奴制阶级结构让该教义内核流于形式。僧侣们的饮茶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显然这一过程同时剥夺了底层阶级需求的满足,尤其是农奴们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又关系着他们在自然中能够坚持多久和遭受多少苦难。僧侣们的特殊性,尤其是其权势和权威侵蚀着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然而,农奴和平民们则在膜拜着,皈依和虔敬着自己的信仰,他们努力增添着功德,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来世,他们同时又把平时积攒下的茶叶,甚至是用高利贷方式获得的茶叶布施给寺院,以满足他们所要的功德。这样,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实际上处于社会与自然的夹缝之间,他们与二者的关系都是扭曲的:既没有在社会上的平等与公正,也失去了与自然的应有对话和协调的可能。下文将进一步展现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阶级结构压力挤压的过程与后果。

三、封建农奴制下的剥削:杂糅而扭曲的意义

封建农奴制下,农奴和平民们极度贫困,但他们总是尝试极大程度地用茶,这里用“极大程度”只是描绘他们在能力所及的范畴之内拼尽全力。但即使他们拼尽全力,因为残酷的阶级压榨,作为底层阶级的他们也只能获取极少的茶叶,他们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绝大多数时候只能望茶兴叹。一方面,他们真的需要茶以满足身体与自然的协调;另一方面,由于藏传佛教的引导与刺激,全力倾向茶或者说终生都在为获取茶叶而奋斗已经成为了他们悲惨生活的一种写照。他们需要茶给身体带来一些温暖,滋润他们的嘴唇,呵护他们的胃肠,再给灵魂一些温暖,似一点点微弱的火光。但由于阶级结构的扭曲,他们的这种努力也随之被扭曲,譬如向寺院布施茶。

寺院需要茶叶,于是出现了向寺院布施茶的现象,这样被宣传成信众可以由此积下更多功德。显然,这是寺院获取茶叶的一种手段,它配合着寺院的茶叶贸易和茶叶高利贷共同满足僧侣们的需求并积累下巨额财富。而这背后还隐藏着另一层剥削,也就是封建农奴主向农奴和平民们收取的以布施为名的茶叶。这样,被压迫的阶级实际上要把拼全力获取的茶叶不停地供奉给封建农奴主和寺院,他们历经各种磨难和悲惨,却仍然无法喝上一口真正的茶。

笔者在西藏农牧区调查时,一些年长者向笔者介绍了西藏民主改革前他们常喝的一种“茶”:帮加。实际上,帮加并不是真正的茶叶,而是生长于高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他们说,由于当时村子里没有几个人能喝到真正的茶叶,所以,人们就把帮加放到水里熬煮,取熬煮出的汤汁饮用,以代替茶叶。这一状况直到民主改革后才得以改变。2019年8月,在西藏阿里普兰县科迦村的一座老屋内,笔者发现了半块“民族团结牌”的康砖,该茶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国家为西藏专门供应的茶叶,另外还有四张“民族团结牌”的标识。它们存放在一个茶箱内。这些表明,老屋的住户于2002年左右搬出时,茶叶对他们而言已经并不稀有。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网址: http://www.shzyyjzz.cn/qikandaodu/2021/0515/683.html



上一篇:前苏联工业设计对我国工业设计创新的启发
下一篇:易经风水研究地磁场与生命场的关系学

社会主义研究投稿 | 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 社会主义研究版面费 | 社会主义研究论文发表 | 社会主义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