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试论静静的顿河的多重叙事特色(2)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后,肖洛霍夫笔下的话语具有高度概括性。他不用过多的文字、过长的篇幅去描写景物风光如何美好,如何萧瑟,而是用一种“点到为止”的表达方式赋

最后,肖洛霍夫笔下的话语具有高度概括性。他不用过多的文字、过长的篇幅去描写景物风光如何美好,如何萧瑟,而是用一种“点到为止”的表达方式赋予读者更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使每个人心里呈现出大体相似但却各有不同的景物感知、情绪感知。此外,这种“不过多赘述”的表达方式,使作者可以有更多空间去描写更全面、细微的客观事物,最终让读者看到的是简单却面面俱到的话语呈现,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无“冗余信息”影响阅读体验。如肖洛霍夫在描写顿河流域夏秋季节的草原部分时使用的语言:夜间,穹黑星灿,月缺有辉。银河与星系交识,“夜风又苦又干,苦艾味浓”,“枯草遍地,到处是一片无休止的、银白色的鹌鹑的搏斗声和响亮的蝈蝈儿的叫声”。短短的71个字却饱含了夜空、星星、月亮、银河、星系、夜风、苦艾、枯草、鹌鹑、蝈蝈儿10种具体内容,顿河夏季的夜晚如同一幅完整而生动的画卷浮现在读者眼前。

承上所述,作者以一种细腻的、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去表达多元的话语主体,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凹凸性”,即无论作品在呈现人物、风景、情感时,都具有一种层次感,它一步步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导其心理参与程度由浅入深,产生“沉浸式体验”,或“看到”赋有生命力的色彩,或“闻到”扑鼻的清香。也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画面有着“立体美”,读者对于“立体美”的感知在“转换观察视觉”的叙事中更为明显。“转换观察视觉”,即作品中的人物视觉常与作者视觉相互交叉使用,前者多为主观视觉,即书中人物自己的视觉,后者多为客观视觉,即不影响书中人物关系的、从书中“跳脱”出来的创作者视觉。主观视觉与客观视觉的交替使用使读者被赋予了一种“上帝视觉”或“第三只眼”,即读者知道的比书中人物知道的多,因而对于书中某些人物的情感更有体会,也更加深刻,这便是该书展现的语言的力量。

四、劳动人民与土地的深深羁绊,暗示社会主义的必然

对土地与劳动的深切热爱、对人性的深切呼唤以及对和平的深切渴望是这部作品的主要情感。哥萨克人在和平期间主要靠农耕为生,虽然书中描述他们农耕生活的笔墨并不算多,但却非常动人,劳动人民对于土地的那份热爱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都不曾衰减半分,甚至在战争时期更甚。对哥萨克而言,劳动是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是民族的荣光,是真正令人安心的生活。即使是在战争激烈的时代,战士们也不曾忘记过家乡的那块耕地,那口牲畜,以及那份“家乡”的味道。

劳动人民与土地的羁绊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得以存立的基础,这也暗示了俄罗斯的政治走向。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既表达了俄罗斯式的人道主义情怀,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和平的渴望。哥萨克人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最终接受了苏维埃政权,这暗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五、结 语

构成这部作品叙事特色的因素,除了上述四点,肖洛霍夫本人的经历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他既是一位社会主义者,又是顿河旁的一名哥萨克,他以无畏的精神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寻求真理与命运的出口,正如书中葛利高里对哥萨克精神的坚守和追寻。该书最重要的价值便在于其对战争和生命的思考,肖洛霍夫把红军、白军和匪军,哥萨克人和俄罗斯人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群体冲突,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哥萨克叛乱等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融合在了人与人的矛盾关系中,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在战争开始前,世界上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战争结束后,便没有了[7]。

此外,该书没有多余的说教和评论,它对生命的深刻理解都是通过客观的叙述来展现的,自然而纯粹,似乎在日光之下,所有的情感都被放大又随风而逝了,我们最终能够铭记的是,俄罗斯民族不仅是一个战斗民族,也是一个情感深沉的民族。

[1] 何舒兰.从动荡摇摆回归永恒——从《静静的顿河》题名探索肖洛霍夫审美理想的一隅[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12).

[2] 凌晴晴.顿河哥萨克的史诗叙事——《静静的顿河》的主题意蕴和艺术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 谢刚,李硕嘉.骑墙叙事、语境错位与隐喻功能耗散[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6).

[4] 陈爱香,高海.现实与虚构之间:“骑墙一代”的苏联记忆——评叶里扎罗夫的《图书管理员》[J].肇庆学院学报,2017(3).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网址: http://www.shzyyjzz.cn/qikandaodu/2021/0501/660.html



上一篇:论当下文艺的人民性
下一篇:认识俄罗斯

社会主义研究投稿 | 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 社会主义研究版面费 | 社会主义研究论文发表 | 社会主义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